從不同的空間尺度、水上水下的視角,遇見溪流。
濱溪的植物群落
當水流到低處匯集、刷過地表,在山巒之間與大小石頭和地面上的植被結夥,一條河溪就此誕生。
事實上,河溪的組成不只是「水+石頭」,還有連結著森林的濱溪植物們……
本日主角「濱溪植物」
溪中生態跟人類社會一樣,有投機主義者、有軟爛躺平者,不只有「大魚吃小魚、小魚吃小蟲……」的弱肉強食,生長其中或鄰近的植物群落,同樣在川流大戲裡軋上一角,他們不僅是景觀、被人類直接利用,也是跟在陸域一樣,是溪流生態運行的的重要動力。
緊貼水域的濱溪植物
經常被水淹過的植物,是擾動水流、削弱能量的軟結構,能夠減少水流營力對側向河道的沖刷侵蝕,有助穩定河岸。對水中動物而言,不僅提供附著與庇護的空間,亦能攔截水中物質、豐富食物網,同時淨化水質。
鄰近水域的濱溪植物
不易被水淹到的樹林像一道保護帶,可以防止土壤沖蝕、減少水的濁度,亦能阻擋大雨沖刷的土石落入溪中。向外伸展的樹冠能提供遮蔭、調節水溫,而落葉落果也是水域營養的重要來源。
看似雜亂的水岸草叢,其實是高生產力的的托育中心。
渦流將落葉集中在一處,聚集許多幼魚及翻找無脊椎動物的掠食者。
濱溪植物伸展的枝葉形成遮蔭,進而調節水溫,滿足水域生物的基本生理需求,並抑制藻華,維持水中溶氧。
水流攻擊面的草叢下方,會形成緩流深槽,提供一個流動水稍弱的棲地。
從上游到下游、不同棲地環境,植被以不同姿態參與溪流生態
溪水湍急的上游,或是溪谷較窄的環境,濱溪植物對溪流生態的影響越明顯;流速趨緩的河段,瀨與潭交錯形成多元的棲地環境,濱溪植被透過食物網一層層分解利用,既是營養來源,同時是動物躲藏、棲息的空間。
雖然鬱閉的樹林阻擋了陽光,但落葉落果成為溪流的營養來源。
岩盤底質的溪流難以躲藏,落葉叢成為主要的孔隙來源。
與水互相牽制的灘地植被
濱溪的植被並非越多越好,以河床灘地為例,這裡平時地廣水稀,蔓生了些雜草,這樣其實才是溪流環境健康的狀態!如同平日人煙稀少的演唱會場地,到了週末得以容納上萬人目睹偶像風采;雜草叢生的灘地也是,大水來臨時才有足夠空間讓暴漲的水量有處可去,雜草不僅能幫忙削弱水流力量,也是生物們的臨時避難所哦!
低水位時的灘地是孔隙內水生昆蟲及底棲小魚蝦蟹,與鳥類的棲地,也是頻繁擾動適應種的多年生草本灌叢生態系。
若樹木越來越多,佔據了行水區的灘地,意味著這裡並沒有在大水時分灘洪水。不太健康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