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孔隙七十二變

請問下列哪個是「孔隙」?

(A) 石塊之間的隱蔽角落

ch6-1_life-f.png

(B) 乾涸溪床的潮濕小石頭底下

ch6-2_life-f.png

(C) 細小砂粒中鑽出的藏身空間

(D) 任何一個可以躲藏的石縫

以上皆是!

【答案】

「孔隙」可能由各種質地的溪床所組成,不是一個「固定的形狀」或是「具體的洞」,因此也會隨環境而變動。對不同的生物對象而言,什麼樣的孔隙可利用,也有很大的差異。

休憩、躲藏、覓食、交配、產卵、育嬰……我們看來只是草石間的縫隙,卻是生物們重要的生活空間哦!

孔隙第一變:石塊與石塊之間

魚魚們不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,永遠「游來~游去~樂悠悠~~♫」,當牠們保持警戒以免失去小命、在湍流之中尋找食物、尋覓伴侶而感到疲累,或是結束旅程想要安家定居、繁衍後代時,就需要一個舒適的休息區或是適合長住的小窩。

「石塊與石塊之間」這種現成的孔隙,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最容易想像的孔隙類型,而無論是大石縫還是小石縫,得以剛好容納魚魚身體的都是好孔隙哦!

ch6-5_life.png

當湍急的瀨區有大石開始堆疊,中間還沒被小顆粒填塞的大孔洞,便形成緩流區間供生物稍作休息。

ch6-6_life.png

骨架內側有著大大小小的房間,對溶氧需求較大的生物多半選擇在這裡定居;熱愛冒險、在「高速公路」逆行而上的生物,也會在這找個適合的房間休息片刻再出發!

孔隙第二變:塊石的邊邊角角也超棒der

​塊石並非圓滾滾的,而是有稜有角,這些稜角或是表面的小凹槽,創造出了細微的流速差異,也是生物可以利用的好所在。

ch6-7_life.png

褐塘鱧並不是隨處找個位置停歇,這個石塊表面的小小凹槽就是個精巧的遮蔽孔隙!

ch6-10_life.png

溪鱧擁有扁平的身體、大胸鰭,以及癒合成吸盤的腹鰭,面對高流速的水壓,能夠牢牢吸附在塊石上。

孔隙第三變:在石粒裡扭扭身體,挪出愛的小窩

大大小小的石塊創造的既有中古屋不那麼符合需求時,生物就得花一點力氣自行打造需要的環境啦!

不過先決條件是:「河床底質必須有軟有硬、粒徑多元」,如此一來不同體型、身形的生物們,都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剛好可以挪得動石粒環境。

ch6-11_life.png

「大大的塊石底下,有小石粒組成的軟軟河床」像這樣的環境條件,就適合大吻鰕虎花一點力氣鑽開小石粒,挪出自己的小窩!

ch6-13_life.png

​台灣吻鰕虎用嘴巴搬運石粒,挖出巢穴。

孔隙第四變:自立自強,自己的小窩自己搭建!

如果扭扭身子無法打造滿意的孔隙,就得自己蓋房子了!

​以石蠶為例,不同石蠶蓋房子的工法就大大不同,有些會在礫石間的孔隙築張網子,有些則會利用現地的卵石當地基、小石粒當建材,將小石粒黏在一起營造出小窩。

ch6-17_life.png
ch6-15_life.png

石蠶築的網子除了可以躲避掠食者、避免自己被水沖走,還可以用來攔截水流中的美食。不愧是量身打造的小窩,實用度100%!

翻翻溪底的石頭就可以看到這種由石粒黏出來的小窩,偷窺之後別忘了把石頭放回原處哦!

孔隙第五變:吃住合一,植物也是好物!

水岸邊生長的草木、落到水中的枝葉……這些軟結構的植叢草枝、落葉聚集堆積之處當然也能是孔隙。

不僅往往是適合停歇、慢活的緩流所在,同時提供了滿滿的營養,讓你住下來就捨不得離開!

ch6-18_life.png
ch6-19_life.png

岸邊遭水流攻擊的草叢下方,會形成適合棲息的緩流深槽。

跌水下,落葉堆積的水洞也有米蝦居住其中。

啥款?孔隙怎麼通通變不見了?

​當孔隙消失時

自然的情況下,溪流的淘選,能讓溪床表層的石礫有大有小,營造孔隙多元的棲地環境。

當平直的壩體取代天然的固床工,水少時沒有足夠集中的流心能帶走細小顆粒,這些顆粒因而堆積在壩體、填充了大孔隙。一旦孔隙的型態減少、不易利用,便會使生物難以落地生根、傳宗接代。

孔隙第N變:眼前所見,俯首皆是孔隙

即使是人工護岸、壩體、渠道,也有機會產生可供生物利用的孔隙,只要環境能讓不同基質可以停留在不同位置(比如符合河相、不同流速、不同水深的介面及營力條件),也能形成多孔隙環境

ch6-22_life.png

平直渠道中的不規則淤沙空間,生物可以鑽入軟軟的細沙中利用,一旁長出的雜草植叢也是可利用的孔隙。

ch6-23_life.png

水流力量在光滑的人工護岸下方掏刷出裂隙,這個空間往往會吸引生物利用,尤其又以狙擊型的掠食者最常見。

ch6-mian.png

​孔隙的用途與功能千變萬化,不只用來休息、定居、繁衍後代,同時也是掠食者的狙擊點!

因此沒有孔隙是完全安全的,生物找尋食物時,也要避免自己變成食物(´д`)

【想一想】如果追蹤一隻魚,他的魚生會需要哪些質地與型態不同的孔隙呢?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