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沖積河谷的觀察(下)

- 靠經常變動才能維繫的重要棲地 -

ch11-3.jpg
ch11-1.jpg

河流裡的潰縮區

汽車在針對安全性設計時,除了有堅固的座艙保護乘客,還會設計潰縮區(Crumple zone)來吸收、減損以及重新分配衝擊力,降低遭遇撞擊時所帶來的傷害。

溪流裡,尤其是沖積河谷及更下游的沖積扇,也有潰縮區來面對水勢的強勁能量,那就是由礫石或細沙組成的灘地!

這些小粒徑且均質的變動材料,藉由被水沖刷移動,消耗水流的衝擊能量。它們雖然經常被搬動,物理環境變化也大,但形成的棲地,仍提供許多生活在這河段的生物所依賴。 

ch11-2.jpg

藏在礫石灘地邊緣的底棲生物

不斷歷經著搬運與堆積的的礫灘邊緣,經常是底棲小動物出沒的熱區,因為他們能用自己的身軀,輕易挪動鬆軟的基質、躲藏其中。例如:辮流的匯口、高低流路切換的橫瀨,或者經常被溢淹的灘地邊緣有水的區域。

石蛉(大型水生昆蟲)

台灣扁絨螯蟹(河海洄游)

細額沼蝦(河海洄游、偏好石礫底)

ch11-8-1.png

橫瀨:低灘地上的變動瀨區!

橫瀨是因為水流擺盪或水位升高等變動,橫越過了礫灘或沙洲所形成,它們刮過灘地、攜帶營養進入辮流。在橫瀨的下游側,也時常可以看到一道道氣泡,從鬆軟細砂裡冒出,這是飽和的水量正從重新搬運過的鬆軟底質下,往上湧出成湧升流,也會帶出些可吃的食物。

ch11-9.jpg

表層湧升流會帶出砂粒堆中的營養鹽或小生物,吸引許多碎食及小型的掠食魚群聚集覓食。

ch11-8.jpg

低灘地被一道道水流切開,這些繁複的水陸交界環境,提供比周邊豐富的資源供生物利用。

間隙水域:灘地下充滿水的孔隙

間隙水域出現在被稱為「季節性變動水陸域推移帶」的水陸交界區,這個區域會因為水位變化,而變動位置。

這裡有許多小生物及微生物,附著在礫石表面處理水中氨氮,使水質淨化,也形成看不見的基礎食物網。

ch11-11_edited.jpg
ch11-12.jpg

間隙水域可以調節水流通行空間的變寬變窄,乾季時下方也能維持連通辮流間水連結。

沖積河谷兩條辮流的匯流口,不僅有鬆動的基質和間隙水域,適合小生物躲藏,兩股水流在此激盪並產生流速水深的變化,更使得資源高度集中,成為是掠食者及撿食者的食堂。

ch11-12-1.png
ch11-11-1.png

匯口潭:主流與山區支流,蹦出新天地!

當陡降的支流匯入主流的地方,時常會形成較深的跌水潭,也扮演類似岩壁潭在沖積河谷的棲地角色,提供大型生物穩定的深水域。

ch11-13.jpg
ch11-14.jpg

山溪支流的濁度通常較低,最下方的匯口潭水流也較緩,匯口潭因而成為洪水期間,主流生物的庇護區。

從水下觀察匯口潭,會發現一道宛如牆般,壁壘分明的界線,牆內(潭內)流速平靜緩慢且水質清澈,牆外(潭外)流速湍急,且夾帶了砂石與各種懸浮物。

image69.png

宏觀來看,「多變」的沖積河谷其實蘊含著「穩定的規律」!
如果我們理解河溪變動復安定的動態平衡,掌握這些眉眉角角,便能保障取水與土地利用的安全,同時維護河溪的自然與生機。win-win!

【想一想】 對生物來說,山區支流與沖積河谷分別帶來哪些截然不同的棲地環境?

bottom of page